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20、吾 俦  

     

    无论你身处何地,无论你走到哪里,只要听到一句“哈伲家”,立即可以认老乡。为什么?用“哈伲家”表达“我和你”、“我们”这个意思的,唯常州一家,别无分店。说句笑话,奥运会会歌《我和你》,翻译成常州话,就是《哈伲家》。

    始终搞不懂这个“哈伲家”从何而来。始终搞不懂常州人为什么习惯用“哈伲家”这三个字来注音。

    据小学之说,中国文字与声音,都是对应的。日常使用中,如字义、字音发生变化,是有迹可寻的。寻找文字变化的依据,主要有形训、音训两种方法。其中,“音训”又可以叫作“声训”。

    东汉年间,有一个叫刘熙的山东人,因为汉字的变化多端,容易使人犯晕,发愤,著了一本训诂典籍,名叫《释名》。到了明代,《释名》已经是一本等同于今天的《辞源》一样伟大的著作了。有一个叫郎奎金的读书人,怕大家一本一本地查书麻烦,索性给它改个名字叫《逸雅》,与《尔雅》、《小尔雅》、《广雅》、《埤雅》合刻,称《五雅全书》。也不怕刘熙从坟墓里出来找他打版权官司,一册在手,走遍神州。

    《释名》对研究训诂学、语言学、社会学来说,极为重要。清人毕沅,就是那个准备把常州大诗人黄仲则聘为幕僚、结果使其殁于途中的大官人,在《释名疏证·序》说:“其书参校方俗,考合古今,晰名物之殊,辨典礼之异,洵为《尔雅》、《说文》以后不可少之书。”

    刘熙在《释名》中所用方法,均为音训。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音训来解释,刘老先生是开山宗师。

    譬如在当今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“贪”字。刘熙说:“贪,探也。探取入他分也。”贪、探,音近、义近。所谓“贪”,就是把手伸到别人口袋里、攫取他人市场份额也。训得真准,一字传神。

    譬如常用的“勇”字。刘熙说:“勇,踊也。”踊,常与“跃”字相组为“踊跃”,本义即为“向上跳”。引申义为“情绪激动”、“反映激烈”。为什么“勇”训为“踊”呢?刘熙说:“勇,踊也。遇敌踊跃欲击之也。”看见敌人,就跳起来、冲上去、与他拼命。勇不勇?那真叫“勇”。

    还有很多。譬如“月”。什么是“月”?“阙也。”这个“阙”,古代通“缺”。为什么是“缺”?“满则阙也。”想想也对,月亮这东西,一个月只满一次。刚满,立即就缺了。譬如“天”字。什么是“天”?“天,显也。在上高显也。”譬如“七十曰耄,头发白耄耄然也。八十曰耋,耋,铁也,皮肤黑色如铁也。九十曰鲐背,背有鲐文也。”

    不说了,说正经的。

    常州人在数落同类时,常用这个起头:“你这个户头……”户头,音训一下,吾,音近“户”。俦,音chóu,近于“头”,其实应该是“吾俦”。

    吾,人人都懂,不解释。俦,本义为“伴侣”。引申义为“同类”、“同辈”。《鬼谷子·中经》里的“俦善博惠”,俦,指的就是同类。古人还常用这样的词:俦类(同辈之人)、俦俪(同类之人)俦伍(同等之人)等。

    这个“吾俦”,不是我生造,在古代,它是个常用词。

    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中有关“备遂有荆江、江南诸郡”条, 裴松之注引《山阳公载记》曰:“刘备,吾俦也。但得计少晚。向使早放火,吾徒无类矣。”

    唐诗人水神《霅溪夜宴诗(屈大夫歌)》中有“是知贪名徇禄而随世磨灭者,虽正寝而死兮,无得与吾俦。”

    宋诗人赵蕃《寄徐斯远并成父弟》中有“因之忆我弟,重以思吾俦。”

    清诗人林则徐的《中秋嶰筠尚书招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》诗中有“三人不假影为伴,袁宏庾亮皆吾俦。”

    用“吾俦”数落同伴,是常州方言特有的一个修辞方法,很有些古意。不说你不好,说“你这个吾俦……”,意思是“你应该是和我一样的人……”、或者是“算算你也是我的同类……”言外之意,你怎么会这样啊?至于说起某人,语带讥讽地说:“那个吾俦……”则有那人愧作我同类的意思了。把一个中性词改造得略带贬义,也算是常州人对中国语言的一个贡献吧。

    回到开头的问题,常州人为什么习惯用“哈伲家”这三个字来注音、“哈伲家”从何而来。

    “哈”与什么音近?“和”字。至于“伲”,不用找近音来训,现成的,秃子头上的虱子——明摆着,就是“你”字。

    “哈伲家”者,“和你家”也。其中,“家”字主要用于尊称,就像称“老人家”一样,亦用于表示复数。所以,“和你家”,也可以说成“哈伲”,也就是“和你”。

    不要小看这个“和你家”,它是古代汉语一个经典的省略句式。古代汉语有许多省略句式,“和你家”属于主语省略型。举一个初中就学过的例子:

   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,触草木,尽死。”省略哪个主语?“黑质”前、“触草木”前,省略“异蛇”。“尽死”前,省略“草木”。

    “和你家”前面省略什么?呵呵,“我”。